1、早期破斷 |
||
NO. |
發 生 原 因 |
處 理 對 策 |
1 |
切削率過高 |
設定合適的切削條件 |
2 |
背壓輪間隙調整不當,造成鋸背的抵壓過重 |
調整背壓輪與鋸背之間的間隙為0~0.05 |
3 |
背壓輪異常磨損或損壞造成的鋸背傷痕 |
更換背壓輪 |
4 |
主、從動輪的平行度不良 |
調整鋸床主、從動輪的平行度 |
5 |
扭曲轉輪的磨損、軸承的損壞 |
更換扭曲轉輪、軸承 |
6 |
夾緊塊太緊 |
調整夾緊塊至恰當位置 |
7 |
夾緊塊磨損或損壞造成的胴部傷痕而破斷 |
更換夾緊塊 |
8 |
鋸條漲緊力過大 |
調整鋸條漲緊力至正常狀態 |
9 |
鋸條齒節選擇不當 |
根據材料形狀及尺寸選擇恰當的鋸條齒節 |
10 |
導向臂間距過大 |
根據材料尺寸調整相應的間距 |
11 |
切削液濃度過低或吐出量過少 |
增加切削液濃度或吐出量 |
2、切斜 |
|
|
NO. |
發 生 原 因 |
處 理 對 策 |
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鋸條的垂直度不良 |
調整垂直度至0~0.04mm |
3 |
被切削材料表面、內部硬度不均勻 |
|
4 |
夾緊塊磨損嚴重或夾緊力不足 |
更換夾緊塊或調整夾緊力 |
5 |
材料的送料架與鉗口不在一個水平面上 |
調整送料架前端與鉗口的水平,后端高出6mm |
6 |
背壓輪間隙過大或異常磨損造成切削不穩定 |
調整背壓輪與鋸背之間的間隙為0~0.05 |
7 |
鋸條漲緊力不足 |
調整鋸條漲緊力至正常狀態 |
8 |
導向臂間距過大 |
根據材料尺寸調整相應的間距 |
9 |
切削液供給不足,造成齒尖早期鈍化 |
增加切削液吐出量 |
10 |
鋼絲刷未使用或接觸位置不良 |
使用鋼絲刷或調整至合適位置 |
3、齒尖早期磨損 |
|
|
NO. |
發 生 原 因 |
處 理 對 策 |
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條件設置不當 |
設定對應的切削條件 |
3 |
切削初期沒有充分地磨合 |
參照磨合切削方法 |
4 |
被切削材料表面、內部硬度不均勻 |
重新設定對應的切削條件 |
5 |
切削液供給不足 |
增加切削液吐出量 |
6 |
鋼絲刷未使用或接觸位置不良 |
使用鋼絲刷或調整至合適位置 |
4、拉齒 |
||
NO |
發生原因 |
處理對策 |
. 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被切削材料夾緊接觸面不良 |
調整材料接觸面 |
3 |
被切削材料內部硬點 |
移動鋸縫,重新切削(無法確定硬點位置) |
4 |
導向、背壓軸承磨損嚴重 |
更換導向軸承或背壓軸承 |
5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6 |
兩帶輪的平行度不良 |
調整帶輪平行度 |
7 |
鋸條齒節選擇不當 |
根據材料形狀及尺寸選擇恰當的鋸條齒節 |
5、切斷面粗糙 |
|
|
NO |
發生原因 |
處理對策 |
. 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3 |
鋸條齒尖磨損大或崩齒嚴重 |
調換新品鋸條 |
4 |
鋸條的垂直度不良 |
調整垂直度至0~0.04mm |
5 |
鋼絲刷接觸位置不良,鐵屑進入鋸縫 |
使用鋼絲刷或調整至合適位置或更換鋼絲刷 |
6 |
鋸條齒節選擇不當 |
根據材料形狀及尺寸選擇恰當的鋸條齒節 |
6、切削噪音 |
|
|
NO |
發生原因 |
處理對策 |
. 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3 |
鋸條型號或齒型選擇不當 |
更換鋸條型號或齒型 |
4 |
被切削材料硬度過高或過粘 |
設定對應的切削條件 |
7、切削卡帶 |
|
|
NO |
發生原因 |
處理對策 |
. 1 |
切削率過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條件設置不當 |
設定對應的切削條件 |
3 |
鋸條漲緊力不足 |
調整鋸條漲緊力至正常狀態 |
4 |
鋸條齒尖磨損嚴重(壽命已到后期) |
調換新品鋸條 |